【你不知道的印地安】雋永品牌的幕後推手 — 杜邦父子
雋永品牌的幕後推手 — 杜邦父子
眾所周知印地安重機至今已擁有超過120年的品牌歷史,至George M. Hendeem與Oscar Hedstrom創立後,歷經過許多波折與浪潮,並且不斷突破困境以延續百年騎士精神,
本次你不知道的印地安將帶你回到印地安在1930年,此時的印地安重機正面對著市場變化的挑戰,受到當時出產高端汽車的「杜邦汽車公司」親賴,繼而接手開始為長年來以優異的賽事性能為首的印地安重機,開始有了更多面向的發展……。
在當時杜邦公司為世界第三大化工公司,發明尼龍、凱夫拉爾和氯丁橡膠等產品與製造,為集團累積了相當雄厚的財力,也使得企業有更全面多元發展資本,1919 年其開始涉足製造自己的杜邦汽車,而當時 E.Paul du Pont這位即將改變印地安長年定位的重要推手,還是一名修補匠,同時也是一位自小對於摩托車有著相當熱情的騎士,然後他並沒有一開始就投身於他熱愛的摩托車,而是在一戰開始從製造船用發動機,進而發展為完整的汽車製造,以累積雄厚的動力性能基礎,最終他決定捨棄這一切專心投入於印地安重機。
E.Paul du Pon至1931年正式成為印地安重機總裁,開始進行了印地安原有車型的改造,並專注於:生產“C 級”賽車、杜邦公司巨大的汽車油漆調色板以及 Briggs Weaver 造型,三大方向。翻新當時市場定位摩托車「實用性」為首要考量觀念,增加更多的「品味生活」的定位,此外更將過去多年來於汽車製造的技術,延伸於摩托車上,成為市場上首間使用「快乾硝基纖維素漆汽車漆」的車廠,讓車輛絢麗的顏色不再是市場製造的障礙,掀起了當時的摩托車品味生活話題。而車輛鈑金與其他細節也經過不斷的調整變得更加精緻,一步步奠定如今印地安精緻外型的基礎。當然虎父無犬子,在性能上E.Paul du Pon的工程師兒子 Steven(同時也是開發Indian Big Base的設計者),更是當時印地安賽車隊的車輛性能幕後工程的重要推手,將印地安勝利的賽事紀錄更推向高峰。
在這對杜邦父子的努力下,將印地安重機帶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,更為過去摩托車僅有實用性的形象翻轉,並且成功將原本面臨危機的品牌翻轉,更證實了只要心中有渴望,竭盡全力的投身於此,即使逆風而行依然能持續前進。